首页 > 药品 >内容详情

时间2023-05-26

唐宋诗文里的“脚气病”

【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8版 】 【点击量:346

 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8版  

 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《祭十二郎文》是怀念自己侄儿韩老成的一篇祭文,表达了对患软脚病而猝死的侄儿的痛惜之情:“汝去年书云:‘比得软脚病,往往而剧。’吾曰:‘是疾也,江南之人,常常有之。’未始以为忧也。呜呼!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?抑别有疾而至斯乎?”韩老成所患的“软脚病”即“脚气病”。


“脚气”之病名,最早见于东晋葛洪《肘后备急方·卷三·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第二十一》:“脚气之病,先起岭南,稍来江东,得之无渐,或微觉疼痹,或两胫小满,或行起忽弱,或小腹不仁,或时冷时热,皆其候也,不即治,转上入腹,便发气,则杀人。”据研究,此病自晋代永嘉南渡之后,最先在岭南地区出现,并逐渐向江东传播,之后历经六朝隋唐向全国蔓延。古代医家将脚气病分为干性脚气和湿性脚气,干性脚气有脘痞纳呆、手足麻木、脏腑虚衰、下肢痿痹和全身水肿等症状,湿性脚气可见心悸胸闷、心痹气短等症状,甚至猝然心胸大痛而致死亡,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急危重症——“脚气冲心”。


种药食饵传验方

学者认为,脚气病的病因之一,与过食精米致营养失衡有关。韩老成33岁即死于湿性脚气病,而韩愈的老友柳宗元47岁病逝于贬谪地柳州,可能也与湿性脚气的卒发冲心有关。


  唐代柳宗元被贬永州和柳州期间,因积郁成疾,患有痞胀病、脚气病、疔疮病等多种疾病。元和四年(809年),他在《寄许京兆孟容书》中说,“百病所集,痞结伏积,不食自饱。或时寒热,水火互至,内消肌骨,非独瘴疠也。”在《与李翰林建书》中,叙述自己“行则膝颤,坐则髀痹”。在元和八年的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中说,自己“居南中九年,增脚气病,渐不喜闹”。《普济本事方》记载,柳柳州纂《救死三方》云:“元和十二年二月,得香港脚,夜半痞,肋有块大如石,且死,咽塞不知人三日,家人号哭。荥阳郑洵美传杉木汤,服半食顷,大下三次,气通块散。”这里所说的香港脚就是指的脚气病。三天不省人事的柳宗元,服用荥阳郡医家郑洵美传授的杉木汤后,才苏醒过来。


  在《种仙灵毗》一诗中,柳宗元写道:“穷陋阙自养,疠气剧嚣烦”,说自己平时虽然注重养生,但还是受到脚气病的烦扰。“杖藜下庭际,曳踵不及门”,拄杖在院子里行走,拖着脚后跟迈不过门槛。公署里的小吏告诉他,仙灵毗是治疗脚气病的灵药,“服之不盈旬,蹩躠皆腾鶱”,服用不到十天,跛行就减轻了,可以抬起腿行走。高兴之余,柳宗元让小吏挖回仙灵毗的根,种在院子里。“蔚蔚遂充庭,英翘忽已繁”,庭园里的仙灵毗生长茂盛,开花结果了。“晨起自采曝,杵臼通夜喧”,采摘仙灵毗的茎叶曝晒杵臼,炮制祛病的良药。柳宗元祈望仙灵毗能治好自己的脚气病,“神哉辅吾足,幸及儿女奔”。


  柳宗元种植的仙灵毗即淫羊藿,又称仙灵脾、弃杖草,功能补肾壮阳、祛风除湿,可用于风湿痹痛、筋骨挛急、腰膝无力等症。针对他患脚气病导致的下肢痿痹,行则膝颤,坐则髀痹等症状疗效明显。除种植淫羊藿外,柳宗元还有一首《种朮》的诗,写自己“守闲事服饵,采朮东山阿”。朮即中药白术,有益气健脾、燥湿利水的功效,多用于痞满食少、痰饮水肿等症,有补气除湿的功效。从杉木汤到仙灵毗、白术,这位文学大家留下了与脚气病斗争的精彩故事。


  针刺误药留医案

  南宋进士罗大经的《鹤林玉露》载,朱熹患有脚气病,行走不便,几年来靠拄杖而行。一位善针术的道士为他针刺后,效果明显,竟然可以扔掉拐杖行走了。公大喜,厚谢之,且赠以诗云:“几载相扶藉瘦筇,一针还觉有奇功。出门放杖儿童笑,不是从前勃窣翁。”连儿童都稀奇地笑着说,他不是从前那位弯腰跛行的老翁了。可是过了几天,朱熹脚气病复发,比未针刺前还要严重。朱熹急着寻找那个道人,对家人说,我不是要怪罪他,只是想要回我的赠诗,担心道士用其为噱头,耽误他人的疾病:“某非欲罪之,但欲追索其诗,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。”实际上那位道士并不是骗子,针灸虽可以缓解脚气病的跛行症状,但不可能一次治愈,朱熹只针刺了一次,脚气病无法彻底得以根治。


  后来,清代医家陆以恬在《冷庐医话》中记载,朱熹的脚气病加重后,请来医家张修之诊治。张修之诊察后,说须用攻下之法“去其壅滞,方得脉气流通”。朱熹初服他开的中药黄芪、罂粟壳后,自觉症状减轻。张修之遂又用巴豆、三棱、莪术等泻下通利之剂。朱熹服药后,“气快足轻”,一时腹满胀之症皆去。但随即出现了腑气不通、大便秘结的症状,张修之又嘱用“温白丸”去积滞。温白丸是宋代《圣济总录》中所载的方子,治疗宿食不消、痰饮留滞、腹痛呕逆,由半夏、白术、丁香、姜汁等配伍而成。朱熹服温白丸后,大便虽得以通,却泄泻不止。张修之于是赶紧“黄芽、岁丹作大剂投之,皆不效,遂大故”,在张修之的误治之下,朱熹终因多药不治,于古稀之年猝然而逝。古人治疗脚气病,辨证分型后可分别采用加味知柏散(干脚气),鸡鸣散(湿脚气),木瓜牛膝丸(寒湿脚气),犀角散(脚气冲心)等加减治疗。可是纵览《冷庐医话》中朱熹的病案中所列方药,初服黄芪、罂粟壳,继投以三棱、莪术,又嘱服用温白丸。张修之屡用攻伐之剂和破积之药,只顾及患脚气后出现的胸膈胀满、下肢肿痛的实证,却忽视年高之人气虚阳弱的体质特点,致使朱熹腹泻不止,阴脱阳绝而丧生。陆以湉就此脚气案误药评论道:“观此知高年人治病,慎不可用攻药也。”


  病脚气甚惊人

  宋代的脚气病仍出现在不同的社会阶层,除了饮食原因外,饥荒、酗酒、饵食丹药、泄泻等都会导致脚气病的发作。北宋医家董汲将脚气病诊治法撰成《脚气治法总要》二卷,前卷多载治急症方,后卷对脚气病并包括下肢关节一类疾患的病因及治法叙述颇详。明代医家张景岳在《景岳全书》中指出,脚气病的外因为“清湿袭虚,则病始于下,致为腿足之病”;其内因以肥甘过度,酒醴无节或多食乳酪湿热等物,“致令热壅下焦,走注足胫,而日渐肿痛,或上连手节者”。


北宋书法家、文学家蔡襄在《脚气帖》的信札中曰:“仆自四月以来,辄得脚气发肿,入秋乃减,所以不辞北行,然于湖山佳致未忘耳。”北宋另一位书法家、文学家黄庭坚也患了脚气病,他给苏轼写信说:“老儿病脚气,初甚惊人,会得善医诊视,今十去九也。”黄庭坚晚年被贬至戎州(今四川宜宾),脚气病又复发了,最后因淋雨猝死于新的贬谪地宜州,脚气病应是其主要死因之一。

(原所贤  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)











我来说两句
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

本页分享二维码

手机或其他移动端任意浏览器扫一扫打开此页,便捷转发分享。